2023-08-29 01:40:59 来源 : 大江网-信息日报
刘庆 百色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疾病,以持续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气短、喘息等症状。许多患者早期并没有对病情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接受治疗,从而造成病情发展,导致出现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慢阻肺病因有哪些?该如何有效治疗?接下来,本文就和大家聊聊慢阻肺治疗方面的内容。
一、慢阻肺的病因
(资料图)
慢阻肺属于一种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的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体,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将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症状,许多患者还伴有疲乏、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诱发疾病的原因目前临床尚无明确定论,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危险因素,具体如下: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遗传、肺部生长发育、年龄等。在妊娠期间、新生儿阶段及青少年阶段暴露于有害因素下可造成身体内肺发育不良,从而增高了诱发慢阻肺的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几率将明显增高,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此外,支气管哮喘与慢阻肺可能会同时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可参与到慢阻肺患病过程中。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吸烟、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职业、感染等方面的因素。其中吸烟是诱发慢阻肺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诱发概率与烟龄、时间、吸烟量存在正相关。当生活环境较差,存在室内空气污染、营养不均衡等问题,空气质量不达标,存在颗粒物质与有害气体物质,诱发慢阻肺的概率将增大;从业环境存在二氧化硅、棉尘、煤尘等职业性粉尘的群体,诱发慢阻肺的概率较其他职业人员更大。
二、如何有效治疗慢阻肺
对于不同病情和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对于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治疗原则也有所差异,但总体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治疗方式,具体如下:
(一)急性加重期治疗
该阶段的主要治疗目标是尽最大可能减少病情加重对患者造成影响、预防再次发生。通常情况下,在对患者实际病症进行系统评估后,从药物治疗和呼吸支持两方面入手,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依据患者病情和身体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1.药物治疗。依据患者所在地常见病原菌和细菌培养结果,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合患者的抗生素药物,缓解患者感染症状。采用支气管扩张剂,包括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等药物,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对于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茶碱类药物,能增加心输出量,但需注意监测患者血清茶碱浓度。短期口服或静脉输入糖皮质激素,加快病情缓解,改善患者症状。
2.呼吸支持。对于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常给予呼吸支持的方式,促进病情缓解,包括控制性氧疗、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有创通气等方法,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二)稳定期治疗
该阶段的主要治疗目标是减少或消除患者症状、提高活动耐力、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遵循长期规律治疗、个体化治疗原则,以吸入药物治疗为主,辅助康复治疗和家庭护理。
1.药物治疗。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包括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甲基黄嘌呤、茶碱等在内的支气管扩张剂,这也是慢阻肺患者稳定期常用的治疗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病情反复恶化、存在严重气道阻塞的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群体;镇咳祛痰类药物针对患者实际病症不定期使用,适用于痰黏难咳患者,但镇咳药物可能影响患者痰液引流,需慎重使用;包括羧甲司坦、N-乙酰半胱氨酸等在内的抗氧化剂,可发挥稀化、促排痰液的作用,降低病情加重风险。
2.康复治疗。以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的实际评估结果为基础,从呼吸、运动、自我管理等方面,制定综合性、个体化病情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提升身体健康质量,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
3.家庭护理。日常居家护理是缓解稳定期患者病情的重要方面,从生活、饮食、用药、心理等不同方面进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态。患者不仅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构建均衡的饮食结构,还需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呼吸肌锻炼方法,同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并按时定量服用药物,对身体病情进行监测,着力营造一个积极的生活环境,提升自身免疫力,促进病情改善。
(三)手术治疗
对于采用药物治疗不佳的重症慢阻肺患者,可考虑采用肺减容手术、肺移植术、肺大疱切除术等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三、总结
总而言之,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病程较长,以咳嗽、气喘等为典型症状,无论是急性加重期患者,还是稳定期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都需要明确疾病治疗的原则,在对患者病情进展、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后,采用适合患者病情缓解的最佳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对相关药物使用、疾病认知、身体护理方法等方面的了解,提升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病情缓解效果,从而减少患者疾病反复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