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要闻 国内 产业 财经 滚动 理财 股票

当世界逐渐远去,我们该如何行动?

2023-08-25 22:51:48 来源 : 互联网

“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当《十三邀》更新到第七季,很多忠实的观众或许已经注意到,节目的片头文案已经悄然改变。


(资料图片)

这种对行动力的渴求,来自于许知远对时代不确定性的回应。2020年,他海外旅行受困,封锁的新闻不断传来,他第一次意识到单向街书店随时有可能会倒闭,于是意识到行动的必要性,要“抓着一点时间缝隙,赶紧做一些眼前的事”。

和许知远一样,近年来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生活在不可避免地收缩,而作为个体的人几乎无能为力。这种停滞不前的焦虑感,似乎成了时代情绪的最大公约数。

而在脆弱的时代,行动力就是最坚实的东西。这也许是这一季为何能成为全七季中评分最高的一季的原因,那些嘉宾的处事之道和人生智慧,无不给人以安慰,以及继续前行的力量。正如豆瓣的高赞短评所说的,这真的是一档“雪中送炭的节目”。

最近更新的一期,更是一个关于如何行动的典型人物,在其中,或许你可以汲取到能量,并找到迷茫时期的行动指南。

行动家

这期节目的嘉宾是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行动力上,李东生可谓符合这一季《十三邀》的主题,决策到他手上,便无法再向上了。无论内外部环境如何,在这个有着13万员工的组织内部,他是那个不得不行动的人。

当一个人的决策可以影响到如此多人的生计,他的一举一动便会吸引众多评判的目光。就像节目中TCL员工提出的问题,人们难免会好奇,在商海沉浮几十年,李东生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

许知远x李东生

很多时候,李东生的行动力,近乎杀伐果断。在1996年上任董事长后,他很快就嗅到了全球化的气息,认为只有开辟海外市场,内线和外线作战相结合,才有可能在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建立优势。因此,当国际化的机会出现后,他不会让它消失。

机会始于一次意外的洽谈。2003年,李东生在香港出差,有着“彩电鼻祖”称号的法国汤姆逊公司的CEO查尔斯·达哈利向他发来邀约,希望能见面会谈。没想到,双方刚刚坐定,达哈利便开门见山:TCL有没有兴趣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

汤姆逊公司是彼时全球最主要的彩电厂商之一,放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这种蛇吞象式的国际并购没有先例。尽管意识到这次并购面临着经营和管理风险,但成为第一的诱惑实在太大,李东生最终按下了行动键。随后,在汤姆逊公司的推荐下,李东生又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的手机业务,后者同样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信系统和设备公司。

《十三邀》许知远x李东生 片段

但登顶的快乐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两项并购陆续落地,风险很快接连暴露,李东生迎来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2005年,TCL出现成立来的首次亏损,一亏就是9亿,同时,银行贷款收紧,TCL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那段时间李东生瘦了20多斤,而且精神恍惚,经常刷完牙后又再刷一次,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企业家是风险收益比极高的职业,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关注到企业家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很少留意到他们焦虑的那面。“风浪越大,鱼越肥”,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就像李东生决定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本以为捕到的是肥美的大鱼,却几乎要被大风大浪所吞噬。在那个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风险都如此之大,一旦外部环境出现不确定性,企业家所承受的压力和煎熬之大,更是可想而知。

因此,与其说一个令人敬佩的企业家是由其站在巅峰的时刻所定义,不如说是由那些走出低谷的时刻所定义的。这些走出至暗时刻的经验,和他们成功的经验一样重要,却很少被关注。

如今在节目里回首那段过往,李东生已经释然,笑着说自己“实际上已经没有信心了,但在外面还是得硬撑着”。但他当时心态决绝,“我是船长,TCL这艘船真的要沉,我就跟着它沉下去”。而与公司共进退的决绝,也催生了行动的决心,于是他逐渐击退绝望,在一个失眠夜,写下了那篇有名的《鹰的重生》。

这篇文章具有李东生一贯真诚而自省的特点。他写道:“我深深感到我本人应该为此承担主要责任。我没有勇气去完全揭开内部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使公司内部风气变坏,员工激情减退,信心丧失……回想这些,我感到无比痛心和负疚。”

据说鹰活到40岁的时候会经历一次痛苦更新的过程,把喙、指甲、羽毛全部拔掉,以延续后30年的生命,李东生借此比喻TCL重整的决心

后来就是一段在圈内广为流传的故事:TCL从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到企业文化开启全面变革;业务上,经过一轮轮谈判和重组,“失血”也止住了。历经18个月后,TCL重新盈利,李东生终于开始从谷底艰难爬出。

回顾这场失败,李东生认为原因在于对科技发展浪潮的判断失误。“汤姆逊的专利在显像管,但在我们并购后,很快就发生产业的转型,液晶显示技术大量取代显像管技术,所以并购时优势因素反而失去了作用。”

经此一役,李东生掌舵变得更加稳妥,但当船需要调转航道,且认准了方向时,他不会保守和犹豫。2009年,在经过三个月的思考和调研后,李东生决定推动TCL进行二次创业,进军半导体显示行业。事实证明,他“搏”对了。这次调转航向的变革,让TCL走上了科技制造企业的转型之路,并在十多年后的今天,结下了累累硕果。在如今全球商业竞争的海洋中,TCL是驶得最远的500艘船之一。

“表扬一下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许知远问。虽然在“躺平”的年代过度谈论对成功的野心是可耻的,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成为伟大的渴望。许知远这些年来生长出的现实感,促使他问出了这一可能是人们最为好奇的问题。

不知道是否是很少思考过这个问题,李东生点了两下头,思考两秒后,才给出了答案:适应变化,以及愿意承担风险的决心。“企业永远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说,无论大环境如何变化,他都必须往前走,因为即便是在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

“早已决心向着前”

要理解作为企业家的李东生的行动力,就不得不考察作为个人的李东生。事实上,在他所有商业行动的逻辑背后,无不带有他强烈的个人色彩:他既深思熟虑,又杀伐果断;既容易焦虑,又十足坚韧……一个个体作出选择时表现出的诸多复杂性,在他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地,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也有赖以走出困境的精神资源。

如果说是以杰克·韦尔奇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经验支撑了李东生在商业领域的运筹帷幄,那么传统的东方哲学,则构成了他性格的底色。

李东生从小就养成了事后复盘的习惯,每天晚上临睡前,他都会思考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又可以总结哪些经验,因此他特别钦佩曾国藩的自省,逐渐地,也被曾国藩的坚韧所感染。在他办公室里的书架上,《曾国藩家书》和现代管理学著作比邻而立;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曾国藩《静中细思》一诗的书法,其中一句是,“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

《十三邀》许知远x李东生 片段

不只是曾国藩,乐天的苏轼也是李东生的精神罗盘。李东生出生于广东惠州,苏轼曾被贬谪于此,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代惠州人的心灵。在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李东生常在惠州西湖边散步,思考出路。望着眼前的苏堤,此刻的他觉得终于能理解苏轼了:虽然屡次被贬,苏轼却总能找到乐观的理由。更难得的是,苏轼在惠州三年,虽无实权,却用实干的行动力,在当地施药治疫、推广新式插秧农具“秧马”、助筑“两桥一堤”等,造福一方。

当我们在困境中寻找精神资源时,那些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并重新行动的人,总能给我们极大的鼓舞,他们教会我们,人只能被击倒,但不能被真正打败。支撑李东生走出人生低谷的,也是如此的精神。节目里,他和许知远坐在惠州西湖的亭子下,感慨地谈起上述二位古代哲人的影响:“你看不到出路,但一定要给自己心理暗示,出路一定能找到的,只是现在没有找到,得咬牙坚持住。”

李东生与许知远在惠州西湖

如果将时间再往前推,我们同样会看到,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慢慢塑造了李东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中毕业后,李东生经历了上山下乡的三年。他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当同龄的青年在乡下忙着到处贪玩、谈恋爱时,他的心思全在读书上。他读《论语》《孟子》,受此影响,慢慢形成了士大夫式的情怀。在多人宿舍里,他做了张条幅贴在蚊帐顶上,上面写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每天醒来都能受到鞭策。身边的年轻人嘲笑他,他不以为意,一心想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但最开始,李东生是缺少具体的目标的。直到1985年,当28岁的李东生成为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迎来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时,他才开始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而当39岁成为董事长时,他真正体会到,这种责任感,已经让他无法离开TCL。

1983年,刚大学毕业的李东生(前排左一)与TTK(TCL前身)同事合影

如今,当同辈的企业家大多选择退休时,李东生仍然奋斗在一线。他没有假期,长期保持一天工作12个小时的节奏。他从去年开始健身,每星期撸铁两次,用来恢复自己的精力。就连他的家都在TCL产业园区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完全模糊。

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乐观就显得愈发重要了,以至于像许知远评论的,乐观本身也变成了一种责任感。从大学时期开始,李东生就很喜欢《漫步人生路》这首歌,在节目里,当许知远找来磁带和收录机,他跟着邓丽君的歌声动情地唱了起来:“目标推远,让理想永远在前面……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早已决心向着前。”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歌词写的,完完全全就是他当下的心境。

远方的人,

为何给我安慰?

那么,当李东生的故事讲完,这期《十三邀》,究竟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行动指南呢?

可能有人会说,李东生是大老板,他的成功之道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但别忘了,在成为TCL董事长之前,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依靠经年累月的努力才走到目前的位置。可能有人还会说,李东生成长的时代不同,那是一个快速增长且机会遍地的黄金时代,对于当下的我们同样没有参考价值,但每个个体所面临的痛苦、困惑和艰辛大致都是相同的,微观层面的行动方法论,每个时代皆然。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痛苦,觉得没有出路,往往是因为只看眼前。正如李东生从曾国藩和苏轼那里寻找到精神的给养,即便是久远时代的人物,透过他人的经历、选择和行动,也有助于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经验,用更宽阔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问题,进而发现解决之道。

“出路是一定能找到的”

二十年前,当许知远第一次采访李东生时,他还不理解驱动李东生和TCL不停运转的动力是什么。如今,在创业18年后,许知远开始更加理解李东生了。他将单向街书店开到了东京,虽然自称这是盲动,却也是他对生活可能收缩的反抗,是在困顿中重新寻找生命力的过程。

“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时期,你做出努力的时期,可能就是最恰当的时期。”许知远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能算是成功的创业者,他就这样和李东生——一个以往他更多持怀疑态度的企业家群体的代表,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

于是,当李东生在节目中感慨“总得要做一些事”,建议年轻人不要怕犯错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能从中受到鼓舞,尝试用行动摆脱停滞的生活。这些行动,可以是你一直想做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没尝试的,也可以是难而正确的,还可以是不清楚对错与否但眼下必须要做的——人生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数。

应该谨记,身处困顿之时,恢复行动力恰恰是最重要的。既然大环境无法左右,那就搞清楚它的逻辑,然后去适应它,迎着刀锋而上。当你迈出步子时,就已经投入了真实的生活,至于方向,随时可以调整。然后你会惊喜地发现,时代的运气或许已经慢慢地站在了你这边,路也出现在了前方。

参考资料:

1 《许知远对话李东生:要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十三邀

2 《万物生生:TCL敢为40年》,秦朔

3 《李东生 船长驾驶他的船》,人物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袁昌佑

作者丨夜间部

图片来源丨《十三邀》TCL unsplash 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关键词: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推送
dnf恶魔结晶怎么得 2023-08-25 22:50:05
怎么申请股票账户? 2023-08-25 22:47:25
北京再无家乐福? 2023-08-25 22:34:30
梦见冰是什么意思 2023-08-25 22: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