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 08:43:49 来源 : 则卷小雨St
李文生爷爷的小卖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村儿里最会写字的爷爷
76岁的李文生爷爷和72岁的宋奶奶是松庄村的原住民,就住在那座上过《中国国家地理》的百年石桥桥头。20多年前就去上海做家具生意了,长时间的上海生活练就了他们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连做菜都已经习惯性地放点儿糖。二老的子女在松阳,不希望老人再辛苦在外打拼,想让他们回乡享享清闲,也方便照顾。老两口2017年告别了繁华的都市,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身边的街坊还是原来那些,而生活内容却不再只是种地耕田。
回村后,夫妇俩参与起了居家养老项目,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做一日三餐。2020年民宿桃野来到松庄之后带来了游客,随着客流的增加,夫妻俩开起了自己的小卖部,服务着南来北往的游人。他们的小店整齐利落,没有客人,宋奶奶也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他们每日在小卖部里忙碌,厨艺出色的宋奶奶每天为客人做15块一大碗的水牵面,酸菜肉丝、鸡蛋、青菜排骨多种浇头,真的很好吃,量还特大。有时有客人想点炒菜,宋阿姨就看现有食材给做,一盘菜只要10块8块。我说:“您每道菜至少可以涨10块钱。”宋阿姨坚定地说:“我不涨价。”桃野的小伙伴经常放弃工作餐来这儿“改善生活”。
菜是自家种的,我想跟他们去地里看看,爷爷不让我去,因为从村子出发往大山深处走,跋山涉水、穿越丛林才能抵达。下了狠心,豁出去了跟着去。
路途的确难走,从山脚下顺着坡路上到村口,继续走土路到了正在修的粗糙公路,又过了一会儿开始进入植被茂盛区域,时不时地下土坡,有些不便。爷爷特别贴心,给奶奶和我用路边的黄根儿做了一根登山杖,这是每年烧粽子用的木料,有种清香,做法跟黄米粿一样,黄根儿烧成灰泡米。
自愧腿脚比不上二位古稀之年的健将,一会儿就被他们遥遥落在身后。过卵石小溪,狭窄的山边小径,好不容易才到了他们的毛豆地。桃野经常认购村民的农作物,梅干菜、笋干儿、老玉米、豆腐……我们来采毛豆也是因为他们刚下的“订单”。
爷爷娴熟地割下一束束毛豆,奶奶就坐在石台上择。二人配合融洽,有说有笑,将近50年的相濡以沫,就融化在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中。
因为我走得慢,他们说让我自己先回去。我一个人差点儿走错道,又往回走……边走边哼哼。当我看到疑似村口那棵大树,终于要回到村儿里的时候,好像《甲方乙方》里把耗子都吃了的那位大款看见北京的哥们儿来接他了。
因为离开松阳我还要继续走行程,这根棍儿不能一直带着,就想寄回去。可那会儿正值北京的非常时期,连一袋茶叶都不让寄,只好挥别人生中的第一根“登山杖”。
走回茅屋的路上,朋友正站在门外看着我艰难地杵着棍儿费了老劲地迈每一级台阶,才真的像七老八十的……
李爷爷当过6年兵,在部队学习的写书法,小卖部的招牌上就是他的几行板书。他每天都会写一会儿毛笔字,用废旧的纸张书写着记忆里的那些诗词,还问我有没有背错。
“村口的涂鸦”让村里的老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画展,他们第一次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赢得了收入。李爷爷为艺术展写的前言已经印在了松阳特产“端午茶”的包装上,每卖出一盒茶,就会有相应的设计费给到李爷爷;宋奶奶的画儿还上过电视节目《诗与远方》,成了村里的小名人。
端午茶大概只在松阳才有,是当地人家中的必备饮品,松阳民间饮端午茶的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茶不止端午才喝,是因为端午节前后的阳光能量最足,这时候晒出来的茶最具功效。端午茶中有甘草、薄荷、藿香、野菊、陈皮、鱼醒草等二十余味草药,样样出自农户、手工采摘、自然晾晒。茶入口清香,平和,化湿清热,消炎解暑,喝一口就会爱上,另外不含茶多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