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6 17:57:19 来源 :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罗勉报道 从深圳市卫健委了解到,2022年12月11日至2023年1月1日,深圳共有811家社康机构开设了发热诊室,累计接诊患者154万人次,约占同期全市发热门诊(诊室)总诊疗量的65%,社康机构成为了“看发热”的“主力”。期间,社康机构发热诊室的日均诊疗量从不到4000人次增长至超过14万人次,于12月21日达峰,近期已回落到3万人次左右,深圳“发热”高峰已过。
【资料图】
“应设尽设” 发热诊室一周内扩充到2202家
去年12月中旬,深圳用1周时间将发热诊室从最初的95家迅速扩充到2202家,二级以上医院、社康机构“应设尽设”“应设快开”,实现每1万人1家发热诊室,具体位置、服务时间、服务人群和咨询电话都可以通过“发热诊室一键查”地图查询。
按照全市医疗卫生体系“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的原则,社康发热诊室负责“基层首诊”,并与上级医院之间打通“双向转诊”通道,避免医疗资源挤兑,保障就医流程科学有序。
在这一波“阳性”高峰中,深圳的社康机构经受住了考验,托住医疗卫生体系的基层“网底”,发挥家庭医生团队的健康“守门人”作用,为2000万深圳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摸清底数” 管好“红、黄、绿”3类人群健康
在感染高峰到来之前,深圳将“网格化”运用到医疗救治中,迅速在全市划分了1005个“医格”——医疗服务网格,网格内建立“社区+健康顾问+社康中心+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
其中,社区健康管理团队再次发挥基层“网底”作用,特别是对居住在辖区内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体,根据年龄、基础性疾病情况、接种新冠疫苗情况分为“红、黄、绿”三类风险人群进行“摸底造册”,做到“健康有人管”。
各社区为“红、黄、绿”三类人群发放防疫明白卡,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并纳入家庭服务管理。根据重点人员健康状况,对“红色”人群每天早晚随访2次,对“黄色”人群每天随访1次,做好健康监测、用药指导、转诊就医等服务,防止重点人群由无症状和轻症转为重症。
与此同时,深圳各区将驿站车辆、转运专班车辆等就地转换为应急转运车辆,为辖区寡居且无家人朋友可提供帮助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其他患慢性基础性疾病等重点人群提供紧急送医服务,做到“就医有人送”。
“有药可用” 免费向重点老年人发放血氧仪
为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用药需求,深圳优先为社康机构保障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感冒类及慢性基础性疾病药物的供应,目前社康机构的退烧、咳嗽药基本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就诊及用药需求。一些社康也配备了阿兹夫定、帕西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及时提供给感染新冠病毒的居民特别是重点老年人,最大限度降低重症发生率。
深圳市卫健委统筹采购了6.86万个指夹式血氧仪,派送至各区社康机构。社康机构除留下少量血氧仪满足日常诊疗需求外,将其余的血氧仪由家庭医生向社区的重点老年人免费发放,以便及早识别新冠危急重症风险。除血氧仪外,全市811家社康机构基本配备了吸氧设备,防止新冠患者转为重症。
深圳感染高峰期间,各级党组织牵头,在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微站或物业管理处设立了“爱心药箱”,让居民在家门口共享富余的药品,并依托在线文档精准对接“供方和需方”,让有限的药品帮到最有需要的人。此外,深圳各区还开设了11条医疗咨询服务热线,派驻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解答市民咨询。